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容结构
作者:联想空间

 



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容结构

(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11.2)


    [摘  要] 优秀的学校文化可以通过策划而形成。但以策划为手段来建设学校文化,并非策划学校文化本身,而只能是策划学校的文化战略。作为策划内容的学校文化战略,其主体构成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它们是“一体两翼”的完整系统。
[关键词] 学校文化战略;策划;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

    优秀的学校文化需要积淀,这就是为什么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往往其文化也丰富深厚的原因。但如今大量事实证明,优秀的学校文化也可以通过策划而形成。自本世纪初以来,以策划为基本手段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继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文化”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词。但在这场运动已轰轰烈烈开展了数年后的今天,当论及学校文化策划(建设)的内容时,许多办学者甚至研究者还是言必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概念问题:学校的这些文化真的可以直接策划或建设出来吗?我们策划的究竟是学校文化方案还是学校文化本身?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长期以来形成并信守的精神理念,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引领下组织及其主体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这个界定本身就具有“自明性”,表明学校文化只能依靠内源性的“生成”,而不是依靠外源性的“建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策划办学理念,但不可能策划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我们可以策划办学行为、办学制度、办学环境,但不可能策划出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或称物质)文化。一言蔽之,我们策划的只能是学校的文化发展战略,而这些文本方案要真正转化为学校的文化,还必须通过长期的、能动的办学实践,使其逐渐成为师生共同的信仰,并体现为由这种信仰引领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理清了这一概念后,再来谈学校的文化策划问题,就有了明确的指向。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策划是为学校理想的文化形态描绘“设计图”和“路线图”,成功的策划可以将学校的文化建设引入“绿色通道”,有利于学校较快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从而整体提升办学的品质、品位和品效。而作为策划内容的学校文化战略,其主体构成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


    一、办学理念策划


    办学理念是学校在核心理念的统帅下对本校一系列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和管理观念的概括性表述,是一整套办学概念和观念体系。办学理念策划,就是基于学校优秀的精神传统,以当代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中全新的办学理念结构框架为参照,完善甚至再造办学的价值观体系,以达到增强学校文化的精神力、提升内涵品位的目的。
    办学理念策划项目大致包含基础性理念和应用性理念。


    1.基础性理念
    基础性理念是指具有内核性与恒定性、能够长期统领与支撑办学行为的基本思想与价值观。它是学校办学的哲学体系,一般情况下不轻易以学校领导者的主观意志和外部形势的变化而变更。其构成要素有:

    ⑴核心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学校哲学的逻辑起点,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无法比对和仿效的战略个性,而要建立起这种战略个性,首要前提就是必须确立鲜明而独特的的核心理念,并以其统领所有办学行为。进一步说,只要一个学校的核心理念具有高度的哲学性(是对办学思想的最抽象、最深刻概括)、适切性(契合学校的办学实态)、差异性(有异于其他学校)、统领性(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超越性(能够成为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并真正将核心理念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使办学理念系统形成“价值链”,再辅以执行系统的完全跟进与环境建设的完美展现,那么从理论上说学校文化就必定具备鲜明的战略个性,就必然会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学校文化力大大提升。



    ⑵学校使命:是学校哲学的“价值观”,主要指学校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即学校为社会的繁荣、教育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承担何种义务。它是贯穿于学校肌体中的一种基因,优秀学校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这种基因的一脉相承。所以我们必须信奉学校的使命,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学校保持这种生命基因的活力,将学校使命落实于一切工作,融会于所有教师的职业行为当中。


    ⑶学校精神:是学校哲学的“人性观”,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被学校成员广泛认同和信守的群体风尚、思想境界等共同本质。学校精神是学校办学方针、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因而构成学校文化的基石。它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教职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关注学校前途,维护学校声誉,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⑷学校定位:是对学校本质特征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学校现实形态和未来趋势的结合点上对办学领域和宗旨所作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做出的方向性选择。在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一所学校只有准确进行办学定位,才能使办学指向更明确、工作精力更集中、团队精神更强,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鲜明印象,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社会声誉。


    ⑸学校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发展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它与学校定位一起构成学校哲学的“属性观”,分别从现实和未来的角度表达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性。学校不能就现在而发展,应该是为未来而发展。提出和制定清晰的、睿智的、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愿景,是有效进行战略领导的一个前提条件。愿景的制定要求战略性地思考未来,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个可行的概念,阐明学校在生存环境的“坐标系”中所处位置及前进路线,指导管理决策,勾勒发展的战略轮廓,使各项工作进入所有管理者都做出郑重承诺的道路。惟有如此,才可能成功地走向愿望的将来。


    ⑹校训:是指学校提出的对全校师生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它往往是对学校抽象的核心理念的具体生动的写照。它要求依托学校的性质,体现学校的意志,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甚至是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学校指针。

    2.应用性理念
    应用性理念是指由基础性理念生发的,具有阐释性、实践性、灵活性特征的办学思想。它可能因学校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应用性理念主要体现于学校两大职能领域——教育和管理,此外也包括基础性理念的应用文本。其构成要素大致有:


    ⑴教育理念:是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的价值观而对教育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育行为特有的基本态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信念。它是在思考和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它有什么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具有根本性和坚定性。教育理念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方法,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和前途。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学校还可以具体规划课程理念、德育理念、教学理念、科研理念等专业理念。

    ⑵管理原则:是对学校所遵循的一系列管理理念与所追求的管理理想的概括性表达,是一切治校行为的出发点。优质学校之“优”固然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优质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水平的提高,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借助强势的、优质的、高效的学校管理。这其中,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管理行为至关重要,而最为核心的还是建立起科学适用的管理原则。在总的管理思想的统领下,学校还可酌情设计规划理念、办学要略、人才理念、质量理念、行为准则等治校理念。

    ⑶宣言誓词:是办学理念的载体,它以文本化的形式直观而生动地展示学校的理性形象,传达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规约,包括学校宣言、学校格言、师生誓词等。


 

    二、办学行为策划


    办学行为是指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成功实现学校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社会效益的机制、程序、途径、方法等的总和。办学行为策划,就是在总结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新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思路,努力对办学行为进行战略规划、系统整合、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执行力。


    办学行为策划大致包含制度、策略、流程三个层面。以下所列是办学行为中的一部分内容。


    1.制度层面


    ⑴组织机构:是学校为了有效实现目标,以不同的任务和利益为依据,把人力、物力等按一定的形式有秩序、有成效地组合起来开展活动的模式。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灵活、执行高效的组织机构,是保证学校任务有效完成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在战略策划的进程中,组织机构建设应从学校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注重于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审视目前的机构设置,决定是否进行必要的合并、拆分、重组或增设;二是审视目前的机构功能,合理确定层级化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各机构的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三是审视目前的机构名称,以准确定位和提升内涵为原则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命名。



    ⑵制度规范:是界定学校组织内各种关系和行为、维系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工作效益的各项规定。形成良好的学校管理系统,以科学的制度管理学校,是学校机制完善的一个基本前提。学校制度建设应把握好几个重点:一是适时适度地调整制度建设的理念与方向,加强制度的人性化、民主化、规范化、能本化、信息化等时代特征;二是梳理原有制度,从战略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教学业务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党群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以理清管理思路、补充制度缺失、提升制度品效;三是增补完善有关制度的执行细则与考评细则,真正发挥制度管人的作用。


    ⑶课程规划:是以学校为主体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本校的实施所编制的蓝图,它对课程的开展具有指导、整合、规范、约束等作用。课程规划本应属于上列制度体系,但因为课程是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来说特有的组织要素,又是学校开展专业工作的基本依据,所以将其单列以示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大致包含学校愿景与使命的陈述、课程价值观及其目标的确定、课程规划制定的原则、课程结构的建立、课程内容的挖掘、课程实施方案的设定、课程评价方案的跟进、课程管理的组织形式及其工作开展等。课程规划的制定,关键在于把握课程的本质与整体,尤其要基于系统思维,完整、准确地呈现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四个核心要素,以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建立在全面、科学、制度化的基础之上。


    ⑷师生手册:是学校分别针对师生制定的管理文本,规定师生的基本义务与权利,同时又承载传播学校文化的功能,是师生制度大全和行动指南。其中教师手册大致可包括学校概况、办学理念、教师誓词、工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建议、专业培训、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学校危机处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学生手册(可针对学生年龄状况酌情取舍)包括学校概况、办学理念、学生誓词、学生守则与规范、校规校纪、入学指引、学生权利与义务、生涯规划、社会生活指导、校园安全指南等。师生手册需分别颁发给每一位师生。


    在上述制度要素中,组织机构主要着眼于学校组织的机制与功能,制度规范(包括课程规划)主要针对学校人员的职能和行为,师生手册则是为师生学校生活特制的工具性文本。


    2.策略层面
    ⑴战略管理策略:
是以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实态为依据,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以办学特性、资源配置、竞争优势、综合效益为内容,以资源运作和价值创造为手段,以学校发展为目的的完整的管理规划。合理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战略,有利于落实和强化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增强办学的前瞻性、目的性、科学性、可调控性,提升办学品质。一般来说,战略管理要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基本依据,涵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调控、战略评价等全过程。


    ⑵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以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保证学校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与手法对教师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思路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体现的是属性变迁(物化→人化)、理念变革(成本观→资源观)、地位提升(边缘化→核心化)和功能升级(操作型→开发型)。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上可包括学校岗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素质模型设计及应用、人力资源培训、职业生涯规划、评聘与晋升、知识管理、工作管理、绩效管理等。


    ⑶公共关系策略:是为扩大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获取重要公众对本校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发展力而确立的一整套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方案。公共关系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善于寻找、整合、优化并有效使用校内外资源,是当今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学校可针对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当地政府部门、同行、社区、媒体、教育学术机构或团体等不同公关对象,分别制定和实施宣传型、服务型、交际型、咨询型、公益型、合作型等公关计划,与目标公众真诚沟通,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赢得公众对学校的了解、鼓励、支持与合作。


    ⑷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课程目标而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所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行动准则。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虽说“教无定法”,但基于知识属性、学生特性与课程标准的规定性,学校对教师教学行为理应确定基本的规则。由于教学策略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策略水平,需要在学校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水平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计划与设计、课堂管理、知识传播、教学手段、学习指导、学习评价等方面明确相应的行动准则。


    此外,办学行为中还可包括品牌管理、危机管理、教育科研、校本课程开发等策略。完善的办学策略设计应分别从宏观与中观、人与事、行政与业务、校内与校外等不同维度制定相应方案与行动准则。




    3.流程层面
    ⑴学校仪式:
是指学校教育活动中有特定的主题、惯例、秩序、言行等要素的典礼。主题适切、设计精美的仪式,对净化心灵、提升德性有着特殊的教益。学校应有目的、有选择地强化教育行为的仪式化取向,以独特、规范、持久为原则,一方面可增设一些仪式,如教师/学生宣誓仪式、新教师上岗仪式,另一方面可加强原有仪式的校本化程度,如每周升旗仪式增加升校旗唱校歌程序、毕业典礼在校旗上签名留念等。


    ⑵学校礼节:是指学校人员在交往中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律己敬人的礼仪规矩。礼节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要。学校礼节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学校可结合民族传统习俗、时代特征以及自身实际,设计诸如致敬礼(对国旗、党旗、团旗、队旗、校旗)、见面礼(师生见面、师师见面、生生见面、迎接来宾)、课堂礼(上下课礼仪、提问答问礼仪)、言行礼(着装、交谈、握手、鞠躬、鼓掌、列队、就餐)等具体礼节。

    ⑶节周活动:是指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的有主题、有计划、有固定时段并周而复始的系列教育活动。校园节周的开展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性,而且能传承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发挥活动育人功能的最重要载体。节周活动的内容,一类是学校自定的节日,如科技节(周)、文体节(周)、读书节(周)、心理健康节(周)、外语节(周)等,一类是结合政治、社会和民俗节日如国庆节、青年节、儿童节、植树节、教师节、助残日、环境日、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等所开展的活动。


    三、办学环境策划


    办学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办学环境指学校所处的社会生态;而这里所说的办学环境取其狭义,特指校园内物化的软硬件设施及其所营造的氛围。办学环境的推新,应以充分传达学校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成就和师生的精神风貌为主旨,尤其需要努力将自身历史资源形象化、现实化,以营造出高度校本化的育人环境。

    办学环境策划包含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


    1.视觉环境

    ⑴物质环境:
是指视觉环境中的硬件部分,包括学校布局、校园绿化、景观小品、建筑物外形与风格及内部装潢、教学设施设备等。它是学校的外包装,是学校精神理念的物化形态,是社会公众感知学校的最直观的对象,因而优化物质环境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不能简单借用园林设计思维,而应以核心理念视觉化为基本原则精心运作。


    ⑵人文环境:是指视觉环境中的软件部分,包括学校的宣传橱窗、网站、张贴画、标语、建筑物/道路的命名、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的环境布置等。人文环境建设除了有与物质环境同样的意义之外,它还应该成为学校历史的形象载体,即把校史中最典型、最富有传承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内容恰当地予以展示,使校园成为开放的校史展览馆,使学校的人文景观发挥出别人难以仿照和复制的独特魅力。

    ⑶视觉识别系统:是学校为传达理念与形象而设计的视觉符号组合,它在学校的所有办学体系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包括学校标志、校名标准字、标准色等基础视觉要素,及其这些要素在教学系统、导示系统、办公系统、传播系统中的具体运用。这个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将大大提升学校的组织化程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学校视觉识别核心符号的校标的设计,应具有超于常规的思路。校标不同于商标,它的第一要义不在于识别组织名称。学校存在的意义和学校文化的意义决定了校标的第一要义必须是承载和传播学校组织的文化理念,是将学校文化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识别出来,以使校内外公众通过“目染”其形,进而“神会”其旨。


    2.听觉环境
    学校的听觉环境策划以主题音乐(校歌)、标志音乐、行为识别音乐、钟/铃声规范、电话彩铃、掌声规范、广播站/电视台播音规范等为内容,通过塑造内涵丰富、个性鲜明、有较强的识别力和象征意义的听觉形象,为学校营造出别致的形象展示平台和育人氛围。学校进行听觉环境建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借题发挥”,也就是沿用老校歌(可做必要修改)或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钟/鼓/风琴等为载体设计听觉标志,以此强化校本特征,凸显底蕴之深厚、传承之深远。


    在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容结构中,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的策划虽各有指向,但又相互联系和制约:如果理念策划力薄弱,那么行为策划和环境策划将会没有“根”,没有“魂”,没有内在统整性,其力度自然也会大大降低;而如果没有优异的行为策划和环境策划作支撑,学校办学理念也无以转化为现实的效益。所以说,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容结构应是“一体两翼”,即以理念策划为主体,以行为策划、环境策划为两翼,三者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