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进入3.0时代,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与此相应的研究探索渐次扩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该计划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各地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
未来的学校又应该是什么样子?联想空间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带你来预见——
未来学校概念的首次提出,应该追溯至杜威的著作《明日之学校》(Schools of Tomorrow)。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兴起,探索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形态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未来学校是围绕社会发展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课程、学习方式、学习空间、教育技术和学校组织机构的变革而构建的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
都说教育要面向未来,那么未来学校究竟是什么样子?
未来学校的四大特征
1.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校园的围墙,把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学校的课程内容得到极大拓展,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整个世界都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
2.未来学校的课程特征,建立特色、多元、全面的课程体系,实行STEAM教育、艺术、体育课程的多元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式灵活多元,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
4.学校组织富有弹性,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利用大数据技术让教育变得更加智慧,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新的时代必然会塑造出新的学校形态。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坚守。学校既要主动对接时代需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又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
未来学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每个时代的学校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从庠序到私塾,从古代官学到现代公立学校,无一不是时代变迁的产物。
在联想空间看来:未来学校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本原,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创造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办学权交给学校,让未来学校真正成为学习的乐园,而非教育的工厂,带给学生发自内心的笑容与如愿成长的希冀。